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无名》不该无名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3-01-31 11:51:01

导语


【资料图】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档,总票房已突破67亿大关。在一众影片中,像《无名》这样导演风格很强的电影并没有和《流浪地球2》、《满江红》一样的热度,但已经是程耳导演票房最好的作品。《无名》的口碑目前处于两极化,目前豆瓣评分6.7,是导演个人作品中评分较低的作品,这也许是作者电影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导演个人的选择。

——聲視Voisual

“成”也导演个人风格 -

与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类似,《无名》也是群像剧的结构,聚焦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间的历史。《无名》更集中地关注汪伪政府、日军情报机关中的数名关键角色。谍战、悬疑、大牌明星、流量鲜肉等类型标签,给这部作品贴上了浓浓的商业标签。但是对于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程耳导演,他的兴趣更多在于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具体个人。只不过恰巧他们在以间谍、特务、杀手等身份存在。

不同于其他商业谍战片在生死一线之间勾心斗角,本片的人物是在短暂的斗智或暴力行为之外,展现自己在漫长而悲伤的时间长河下的细微日常。导演通过大量这样的细节,构建出自己的符号意象,如影片中的落魄瘸腿的狗、日本人屠村后被水煮的白羊、在猩红的汤汁中挣扎的醉虾......导演不断通过这样的隐喻,或暗示或揭示不同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性格和命运,使得影片的基调更加扑朔迷离。

这样的基础之下,导演更加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古典主义、精英主义的美学激情——考究的摄影构图、层次质感鲜明的影像画面、精美奢华的服化道,在剧本为王的春节档,独辟蹊径,展现着电影的视觉魅力。

除了视觉美学层面的精雕细琢,程耳也喜欢捕捉演员的特质与反差感,这是他个人风格中影像美学的特点,或者说是一种个人审美上的“炫技”。例如导演成功挖掘展现出梁朝伟眼神毫厘之间情感的复杂性、王一博既冷酷又任性的少年感、喜剧演员大鹏沉郁阴鸷的一面、江疏影的迷离破碎感、黄磊的软弱胆小。大银幕前的特写“怼脸拍”,是展现电影表演的魅力所在,演员每一个细微表情的变化都会被观众收入眼中。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除了无台词的表演,影片中演员通过台词展现演技也被导演通过长镜头技巧放大。梁朝伟在审问犯人的独白一段,不仅兼顾了人物的铺垫和现状,并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之后的二次演绎进一步丰富先前段落的意涵。

每一场戏既是独立成片,又能遥相呼应,顾左右而言他,看着是同样的台词,但寓意和剧情发展方向完全不同,人物动作的重复,环境的重复,以及镜头组接形式的重复,这些视听设计反复启动人的记忆机制,从碎片开始构建整个叙事的结构,从而制造了巨大的悬念,避重就轻地弥补了故事自身单薄的缺陷。

- “败”也导演个人风格 -

电影艺术可以有很多不同呈现的方式,电影的作者也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春节假期这样特殊的档期,影片选择服务于大众才是收获良好票房和口碑的关键,也就是说无论创作者有什么艺术特点与个人审美,最终都要落实到怎么讲好、讲清楚一个故事。

程耳导演是一个叙事高手,但他所喜爱的从来都不是大众熟悉的平铺直叙式手法,他对于时空的拼贴,有自己独特的偏爱。《无名》就是将原有的时空关系打破,把叙事变成一次解谜游戏。大量留白与省略,以及意味深长的台词和隐喻,通过打乱时间线,来拉长前后的因果关系,让观众的神经时刻紧绷,并自行串联出碎片式的故事情节。这些对于影迷来说是一次近距离与导演的对话,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无疑加高了观影的门槛和理解影片剧情、人物的难度。

正是导演这样的选择,使得故事的戏剧冲突性和人物复杂性变得片段化。从观众理解、接受的程度考量,强烈的戏剧冲突需要在剧本创作中有着扎实的铺垫。同样,在展现人物复杂性之前,需要在人物做出意想不到行为之后,通过前情铺垫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在剧情反转时,让观众感受到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这些都是影片在商业考量角度的劣势。

影片中,最大反转来自于故事最后王一博身份的揭秘,他与梁朝伟共同演绎了一场动作戏,成功牺牲后者,为前者晋升打下基础,从而使得前者获得敌方信任,看到机密地图,最终让日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为抗战结束画下句号。可是导演并没有想要展示精彩谍战阴谋阳谋交错的用意,仅仅只是用一场打斗和影片尾声突然出现的地图,来为《无名》的故事悄然画上句号,期间需要观众自行脑补的剧情过多,自然导致了剧作的逻辑性削弱以及人物转变动机不强的问题。

从影片整体的结构性而言,文本的文学性大于戏剧性,强调突出的是时代的氛围和人物性格,这与观众对于谍战题材的普遍认知背道而驰,因此也注定了《无名》不是一部取悦观众的影片。

程耳导演一向以追求极致的细节而闻名于中国影坛。他曾表示自己尤为推崇日本导演黑泽明。在日本电影的黄金年代,类似黑泽明、沟口健二这样的导演拥有大制片厂里尽情调度的资源,以及在这些资源的加持下得以充分彰显的美学野心。而程耳想要拍的,也正是有作者印记的严肃的商业电影。这是导演自己的选择,而票房是观众的选择。

作  者

只  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独辟蹊径 生死一线 罗曼蒂克消亡史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