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七夕节上了一堆“节日特供”电影,大晚上我独自去看了唯一一部感兴趣的新片《燃冬》。
因为直觉告诉自己,这不是一部爱情片——果然,我猜对了。
《燃冬》片如其名,似冷实热,讲述了三个“行将熄灭”的年轻人,通过一场结伴同行,各自找到了重新或者继续燃烧下去的动力,尽管这把火是冰冷的,但它充满活力。
【资料图】
当然了,影片也存在大多数青春文艺片“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通病,会被许多观众认为缺乏故事性和生活气……可不常见不代表不存在,即便是一些特定符号,在这个时代依然有讨论的意义。
【温馨提示:下文会有剧透。】首先必须要吐槽一句,《燃冬》的前期宣发真是“鬼才”,在大家初看到演员阵容时,没有任何解释,而是按着普遍印象往“三角恋”乃至“三人行”的方向造势。
这么一搞,有色眼镜和话题度果然上来了,效果堪比小型《地球最后的夜晚》。
可事实上,《燃冬》在我眼中并不能算一部爱情片,里面的爱情元素仅有韩萧喜欢娜娜,以及浩丰与娜娜有一点情欲纠葛——它更像是一个找寻自我与生活方向的青春片,看点不是人物关系,而是角色自己。
比如影片最出名的镜头,大概就是三人口对口喂冰块的戏了,其实这是全片唯一“出格”的镜头,所讲的也不是三人形成了和谐的感情关系,而是三人各自在不同的自轻、自毁情绪中,试探着各往前走了一步。
这种感觉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也不利于推广本就受众狭窄的影片。
所以,仅从票房层面来说,《燃冬》的逆向营销是成功的,但相应的,招来更多“被骗了、大烂片”的骂声也得认,不能喊冤。
回到电影本身,我个人感觉此片还过得去,主要是因为人设典型,细节丰满,还各有成长。
先说问题最多的浩丰(刘昊然饰)。
按社会眼光去看,浩丰无疑是个非常励志的年轻人,靠着读书成绩好,离开河南老家到了上海从事金融工作,但他却极度厌世,逃避心理咨询,还屡次展现出了自尽的言行。
影片为浩丰设计了一个“喜冷”的小特征(冰冷的感觉接近死亡),他喜欢嚼冰、看雪,我甚至觉得,他就是因为追求冷感才会到延吉参加婚礼。
社交冷淡的浩丰亲近娜娜,是因为他看出了对方的外热内冷,那是一种同性相吸;可他又贪恋韩萧身上接地气的“人味儿”,所以才提出“不想一个人”。
浩丰最终还是没有自杀,他在两位友人身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他想去未来再找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生活等着他。
接着是层次感最强的娜娜(周冬雨饰)。
娜娜原本是个天赋卓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但因为脚部受伤,她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运动,离开了亲密的教练和队友,离开了亲人家乡,独自来到了延吉避世,靠做导游挣钱度日。
种种迹象表明,娜娜曾经无比炽烈、热情地活过,可越是这样毫无保留地倾注一切,遇到致命挫折后就越容易一蹶不振、心灰意冷。
娜娜同样有着厌世的想法,只是很少有机会表露,相对的,她一直要忍受“沉沦与否”的煎熬,因此,她无法彻底拒绝韩萧的追求,又对属于同类的浩丰青眼有加。
可韩萧和浩丰先后都走了,那是他们鼓起勇气的表现,剩下的自己也应该做出一点积极的改变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韩萧(屈楚萧饰)。
韩萧从小不爱读书,父母为了让他有点事做,便把他从四川送到嫁来延吉的小姨家,在家庭小餐馆里帮忙,他一直活得浑浑噩噩、懒懒散散,没事儿就爱躺着,唯独在约娜娜时会上点儿心。
与前两人不同,韩萧由始至终都是身在红尘且热爱生活的,他只是困于环境和惰性,不得要领。
有两场戏我印象很深:在逛书店时,韩萧最不自在,因为那不是他的主场,于是他想出了偷厚书逃走的胡闹点子;而到了爬长白山时,韩萧却是最认真最可靠的,为浩丰准备了大衣,没有陪着浩丰和娜娜一起滚雪地,还给两人递热饮。
韩萧后来渐渐明白了,自己与他们不是一类人,自己可能也没那么喜欢娜娜,对现在的他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离开这个地方,去远方寻找更精彩、更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不妨把三位主角都想象成一堆薪火,浩丰的火光时明时暗,娜娜的火焰不断摇曳,韩萧的火苗十分微弱,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火烧得不旺,几天的结伴同行,就像是加了一把冰冷的新柴——他们的心火烧得猛了,也烧得久了。
冰冷的柴火看似难烧,却是助燃的好材料,而这也是年轻人拥有元气和生命力的象征。
顺便提一句,《燃冬》令我看到了东北富有活力的一面,这片土地在电影镜头里终于不再只有萧条和犯罪的故事了……有人说,这是源于外人不真实的眼光,话是没错,可有时候吧,确实需要别人加点不同的滤镜,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剩下就没什么特别想聊了,包括影片中关于逃犯(脱北者)、熊女传说等符号意象的表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说到底,《燃冬》就是一部上限不高但颇有巧思的文艺电影,对我来说,能有这些感想已属不易……至于别人是喜是恶、是否观看,还请自便。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