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动画完结后觉得意犹未尽的小伙伴可以从原作漫画第22话无缝衔接(B站有正版哦!【这不是广告233】)。
写在前面的话: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一篇汇集了我很多心血与热情的专栏,为防止过度解读查阅了大量声优,原作者与制作组的访谈,并温习了四格漫画原作(因为动画化前就是原作粉丝233)。由于时差原因以及赶到B站播完最终话完成,没办法只得通宵熬夜了(苦笑)。不过对于我特别喜欢的作品,我个人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逞强).
老实说,爆肝写这篇专栏的原因其实非常单纯:一是希望我尚未成熟但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为看完后想说什么却苦于组织成文字的小伙伴们发声...
其次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有一些值得仔细探讨的论调:“主角根本不算社恐!” “主角本身家境优越,自身还有隐藏美少女属性,死宅就不要瞎带入了!” “结局好平淡啊!太过保守了!”等等。我无意彻底反驳这些观点,而是想向这些朋友提供另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些看似很尖锐但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的议题。这里谨作为抛砖引玉,还请大家友好讨论。
最后我也想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去“安利”, 推广这部作品。我很忌讳什么“神作”,“不看人生遗憾”等纯粹博人眼球的字眼,但是要想说明这部作品与众不同之处也的确需要花一番心思。于是我开始构思这篇专栏。
这篇专栏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回避型人格障碍还是社交恐惧症:为什么阴角波奇是这个故事的灵魂
演出过剩还是点睛之笔:为什么“孤独摇滚”奇妙的演绎方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有别于“吉他英雄”的“另类”孤独:浅谈虹夏,凉与喜多的心路历程
仰望星空,拥抱孤独,走向明天:为什么看似戛然而止的动画版的结局其实恰到好处?
注:标题中的“唱谱”是音乐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看到的乐谱符号变成声音或音乐,离不开唱谱时将内心想要呈现的效果再现出来。当解读这部优秀的音乐类作品时,我个人觉得此时“唱谱”比“解读”要更为直观一些。至于“磨平边缘的指甲”与“300MM的孤独”又指代什么,这里先卖个小关子。相信读完这篇专栏后大家心中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回避型人格障碍还是社交恐惧症:为什么阴角波奇是这个故事的灵魂
我喜欢音乐,当然这份热情并不特指音乐鉴赏或乐器弹奏,而是围绕它所带来的一切:文化氛围,奇才轶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那稍纵即逝的点点滴滴。虽然我现在攻读的硕士专业是交通工程,音乐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业余爱好”,但它仍是我迄今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始终对音乐类的动画及漫画作品保有特殊的感情,尽管它们很多只是做到了最低限度的浅尝即止,但是亦有一小部分作品,无论是原作者,声优阵还是制作组都对音乐抱有深层次的热情与热爱,将音乐中的爽快与感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孤独摇滚“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孤独摇滚”对音乐的理解与热爱的确会让很多音乐发烧友为之疯狂,但是它之所以能引起许多非音乐爱好者的共鸣,其原因还是来自其主人公后藤独 (之后简称“波奇”)。波奇深入人心的法宝并不只是炉火纯青的吉他技术,或者是对“死亡金属”情有独钟的热爱,而是她的“社恐”属性并非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标签,或是一个用完就扔的噱头,仿佛当主人公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携手之时,孤独便会烟消云散...
原作者在动画播出前的访谈中曾坦言自己就是与波奇一样是个“阴角”(而且作者现实中也有个妹妹233)。而且她还特别强调自己在塑造波奇时,将她设定成经常认为“‘自己真是不行啊’ 这种内向的消极,而不是‘对周围人发泄不满’等攻击性消极”。 这也显示出作者在刻画社恐时为防止用力过猛,是有认真拿捏主人公的一举一动的。所以波奇既不是什么抑郁症也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因为恐惧他人的拒绝,嘲笑与羞辱,最终导致情绪低落以及行动力不足,最终陷入一种怪圈:太过于关注自身表现与他人看法,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把这种尴尬看作“社会性死亡”;从而在这种恶循环中不能自拔...
所以社恐中对孤独的焦虑,恐惧与迷茫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克服的,有时它甚至是需要整段人生才能走完的心路历程。在这段苦旅中拥有善解人意的亲人,以及志同道合的挚友自然再好不过,但是妄想仅凭外来因素就根治如影随形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孤独显然并不现实。虽然作为观众,我们都想看到主人公最终打碎心中的高墙向光辉的未来迈进...
所以我很高兴这部作品明白波奇的成长并不是什么从“阴角”变成 “阳角”,或是“社恐”变成“社牛”;因为性格内向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当内向性格最终催化了内心的软弱,变成了做事畏首畏尾的枷锁;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则必须出于自己的意愿(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来走出生活的舒适圈。看着波奇一步一个脚印地尝试与他人沟通,克服自己台上的紧张心理,明白“观众并不是敌人”,自己没必要对毫无存在意义的焦虑而将内心画地为牢时,相信也会对有着与主人公相似境遇的观众给予些许启示...
这也将我们带入了另一个话题:波奇的经历是否“值得”引起共鸣?虽然乍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有些观众强调波奇本身就是一个天资聪颖,家境优渥的美少女,而“死宅”们本质与这些无缘,所以带入并尝试理解波奇仿佛成为了一种矫揉造作,自取其辱的行为...
这种“毒鸡汤”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与作品想要传达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曾经有观众将波奇与”丧女”(又名“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中的“小丧”联系在一起。虽然二者都能让目标观众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后者明显带有攻击性质的自卑(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及优劣或踩一捧一,而是强调故事的侧重不同),并将重点放在“与宅向同好的交流社恐行为”,而孤独摇滚则是更单纯的“与现充交流时的社恐”。当观众见证着波奇的成长时,不免会将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情感投射在故事中。这并不是什么完全带入角色,更不是什么自作多情云云,充其量只是将相似的想法对号入座:不论是尝试融入小圈子或是大集体,对现状缺乏行动力与决心,还是对人生未来感到迷茫与彷徨;大家在“病友交流”中会渐渐发现,那些困扰着自己的难题与阻碍并非个案,自己也绝非如想象中那样孑然一身...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是“孤独摇滚”是传统的音乐番或者偶像衍生作品,那么很可能虹夏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无论是对流光溢彩的舞台的憧憬,阳光开朗的性格(当然只是假象,我们第三部分会有详解)以及对音乐毫无掩饰的热爱; 都可在虹夏身上找到缩影。而波奇可能就是某些偶像或音乐作品中如假包换的“阴角”,主人公虹夏则要凭着猛烈的攻势来摧毁波奇的心墙并最终成功说服她加入主角团...
如果是这种王道发展,“孤独摇滚”仍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只是当我们亲眼见证一个在其他作品中充其量担当龙套或背景板的“万年阴角”成为了乐队以及故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这种难以言表的感动恐怕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会到。
演出过剩还是点睛之笔:为什么“孤独摇滚”奇妙的演绎方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信许多朋友都将“剧情”放在了文艺作品中的首要位置,毕竟再华丽的演出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情节不够生动,主题不够明确,人物不够有趣,华而不实的演出反而会出现减分效果...
但是在“孤独摇滚”中,独具匠心的演出不但与剧情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带来的感染力与心理暗示也成为了作品成功的关键。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要问:动画分镜与演出所带来的化学反应绝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那么在充满创意的另一面,“孤独摇滚”是否有演出过剩的嫌疑?
首先我们还要再次提醒大家,“孤独摇滚”的原作是一部四格漫画,在改编成动画时虽然赋予了监督与编剧相对宽松的自由发挥空间,但也对剧情节奏,画面表现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近期一些芳文萌系作品被诟病让人“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太过于死板地照搬原作漫画分镜,从而拖累了改编作品的剧情节奏...
“孤独摇滚”的监督斋藤圭一郎在访谈中表示原作“非常精彩,无论是日常喜剧的趣味性,还是青春群像剧的角色刻画,我认为这部作品都做得很好” 但是斋藤监督与制作组很显然也意识到如果要让更多人能切身体会到他们滤镜中的“孤独摇滚”,只是满足于还原漫画中的可爱瞬间与各种“名场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另辟蹊径,用非传统的演绎方式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结果就是粘土定格,3D建模,木偶戏,赛璐珞作画(Celluloid Animation), 以及不可计数的各式夸张表情包...
日式喜剧的一大特点就是“认知反差”。通过展现角色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与周围环境与已知信息的巨大反差来达到“笑果”。但是由于“孤独摇滚”的主角本身就是很有共鸣的“阴角”,强行制造反差很容易用力过猛,让观众在本应笑逐颜开的桥段开始产生同情,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了消除这种“负罪感”,制作组将各种创意十足的演出方式限定在了波奇胡思乱想的时间:无论是幻想自己功成名就,变得大红大紫;还是更多情况下的自我迫害,幻想自己被各种意义上进行处刑。对于旁观者来说,这些幻想自然是毫无根据的。但是在孤独者的内心世界里,这些脱离实际的混沌思想也或多或少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所以用夸张十足的手法不仅能有效地去除负罪感与莫名的优越感,并在笑逐颜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们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可度,可谓一石三鸟...
而但故事切换到LIVE环节时,也就是音乐作品中的高潮,整个作品的氛围便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将夸张手法取而代之的是真人演员的动作捕捉外加3D辅助。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避免作画失误,还可以根据角色的演奏动作来灵活选取镜头,再加上对乐器,灯光与场地事无巨细的考究,都赋予了动画版LIVE身历其境的浸入感与感染力。这点在动画第8集有着集中体现,相信即使没有音乐背景的朋友,也能通过镜头语言感受到LIVE起初令人窒息的压抑与紧张,喜多的失误,凉的失态,虹夏的失控,以及波奇最后力挽狂澜所带来的惊喜与感动...
每当我们谈论起改编作品的成功条件时,除了投资,工期,人力,宣传等传统衡量标准以外,还有制作组对原作的热爱,也就是“厨力”。“孤独摇滚”的制作组对原作的喜爱程度已无需赘述,为了让这部作品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他们不断挑战着资源,死线与思维的极限。对于粉丝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了,而这种逆向而行的挑战理念,何尝不是一种“摇滚精神”呢....
有别于“吉他英雄”的“另类”孤独:浅谈虹夏,凉与喜多的心路历程
在阅读原作漫画家はまじあき(读Hamaji Aki) 老师 的访谈时,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问:在描绘乐队四人之间的对话时,有什么需要留意的事吗?
答:我所留意的是“不能让4人靠得太近”。我在有意识地描绘比较现实的人际关系,比如不让他们做出抱在一起动作等。特别是波奇和她的3个伙伴,感觉要是关系太好的话乐趣就减半了。每当角色间关系深入的时候,一定会在最后做出让周围冷场的行为从而变回一个人,让缩短的距离又回到原点那样......进三步退两步的感觉。
而动画监督也做出了相似的发言:
整体来说这部作品的幽默感令人印象深刻。从类型上看,这部作品应该是美少女题材的作品,但是却毫不留情地让后藤一里的脸部崩坏,让人感到“做到这种程度也可以吗……”(笑)。而且,角色之间没有那么强的依存关系,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有魅力。有她们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活跃的作品,给人大多是亲密地手拉手、大家一起享受流行的东西这样的印象,但是这部作品的角色之间却没有太多这样的描写,看起来是在互相尊重彼此的个性并保持个人空间的距离感。因为我自己也是不很擅长和人打交道的人,所以这种有一定距离感的关系会让我感觉很舒服。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特征吧
无论是监督还是原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角色之间的“距离感”,除了点明的“想塑造比较现实的乐队关系”,“互相尊重彼此的个性并保持个人空间" 等理由;其实还有一个我们大家都下意识地忽略的事实:
不只是波奇,结束乐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孤独的气息与气质,尽管她们“孤单”的形式都不尽相同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动画第一季只改编了原作的前21话,而截至2023年一月中旬,原作已经出版了六十余话;后面的内容也将对乐队其他三人的成长有更详尽,更深入的刻画。本文将不会对之后的内容有任何剧透,而是通过目前已动画化的情节,以及纽带乐队专辑中能体现每个人特性的歌曲歌词(也可以看作波奇对其他乐队成员的真情流露)来对这三个人目前为止的心路历程作一番浅析,相信到最后你会发现她们并不是“吉他英雄成名录”的绿叶,而是她们自己人生中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
作为公认的“下北泽大天使”,活泼开朗,善解人意的虹夏貌似跟“孤独”沾不上边,但是这些无非是她内心的保护色罢了。虹夏总是为他人着想,将他人的感受排在自己之上,但这种善于倾听的性格也让她很难找到可以倾述自己烦恼,彷徨,以及梦想的对象。眼看自己的音乐梦离自己渐行渐远,但虹夏没有放弃希望,她坚信理想中的“纽带乐队”完成形一定会成为现实。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在本片ED3 【有什么不好】中有着集中体现 “我一直在寻找着那对我无比重要的某物/倘若尽是终有一日会失去之物/就用力铭刻于心吧!/无论是悲惨的夜晚还是傻笑度过的时光/那个啊,还有那未道出后续的时光/现在我【终于】抵达了/人生的春天”...
是的,永不言弃的虹夏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英雄”,不是那个在网络上匿名的“吉他英雄”,而是将“纽带乐队”一次次从危机中化险为夷的孤单“英雄”。在首次LIVE后的庆功会上,虹夏与波奇的交心谈话也让二人都得到了久违的心灵慰藉。毕竟对于习惯于孤单的人来所,有时简单的一句“你不是一个人”就是莫大的救赎。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她们并不是互相舔舐伤口的知音,而是共同对抗“孤独”的战友...
LIVE HOUSE "繁星" 对于虹夏来说不只是梦想的起点,也是友情的秘密基地,更是能抚慰内心的港湾。当初立下豪言,要让STARRY 与纽带乐队一炮而红,成为“光芒四射的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理想是如此之近。这注定不是一条通途,但是前路的险阻与荆棘再也不会阻挡虹夏前进的脚步,因为与家人和乐队的牵绊,她早已告别追梦路上孑然一身的孤独...
(这里特别推荐大家看一下“孤独摇滚”原作漫画的特别篇 “赋予星星的爱之花”【B站就有】,讲述了虹夏与姐姐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本篇的前传,所以对动画党也很友好。相信看完的朋友会对虹夏以及“孤独摇滚”中这个故事的内核会有全新认识)
提到凉,作为纽带乐队的唯一指定“帅气担当”,却因为自己的欠钱不还,见钱眼开以及无意识用中性魅力来诱骗懵懂的小女生等“屑前辈属性”让她成为许多粉丝二创中的重点迫害对象(大雾)。但懂音乐的小伙伴都知道,就算很多人调侃“贝斯手没什么存在感”,但是优秀的贝斯仍是一只成熟乐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甚至说是一个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绝不为过。毕竟贝斯与生俱来的“低音”与爆炸性且张力十足的吉他比起来确时难以称得上抓耳,但是如果没有低音在背景中默默地做到做到完美的辅助,再张扬的音乐也会变得飘忽不定并且缺乏律动感。由此可以看出,凉与贝斯的相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天作之合...
如果说虹夏的孤独是缺乏能毫无顾虑地倾心的对象,那么凉的“孤独”则更倾向于出于自我意志的“内向”。她并非本能地排斥与他人的互动,但是一个人逛喜欢的乐器店与唱片屋,在家中独自练习等独处时间却是她内心中最为“安心”的瞬间。而纽带乐队随着对凉的认知逐渐加深(当然喜多的粉色滤镜也逐渐崩坏233,“憧憬是离理解最远的距离”.JPG),她们也尊重凉的意志,与她保持了让她能感到舒心的合适距离感(就像本章节开头原作者与监督所强调的一样)。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温柔...
而凉的另一个可贵的人格特质则是“坚持”。在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她内心则有一个永不退守的堡垒:尽管家境富裕,但是凉在音乐上的支出全是靠自己赚得,哪怕为了帮买错乐器的喜多渡过难关而不得不选择吃草(字面意义),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她毅然离开了准备向大众化靠拢的前乐队。也正是这个孤高但不孤僻的乐队灵魂,在波奇对歌词创作方向头痛不已时,对她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引导,默默地帮助乐队度过了潜在的危机。就像动画第八集LIVE中的第二首【那个乐队】(其实整首歌堪称为凉量身打造)那样,她最终会走出名为“孤独”的舒适圈,与纽带乐队一起将自己的信念进行到底:“睁开双眼,接过孤独的称号/感受孤高的冲动/现在在我的胸腔确实跳动的声音/其他什么也不想听/唯有我所放出的声音..."
无论是在壁橱中苦练技术,最终学有所成的波奇,还是在沉重家庭背景下仍保有乐观心态的追梦者虹夏,以及外界趋势不为所动,决心将“自我”坚持到底的凉;喜多除了超元气少女属性,与乐队其他三人相比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特性与故事。但是作为后来居上的菜鸟,我们还是可以在改编动画的有限篇幅中(就像本章开头所言,虹夏,凉与喜多在之后的原作剧情中都有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塑造她们)看到她可喜的成长...
虽然“社交达人”这一标签貌似以何种角度都与“孤独”不沾边,但是当我们认识到这种感染力十足的“喜多能量”其实就是她的人格面具,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喜多会对我行我素,坚持自我的凉心生憧憬(虽然也有颜控的因素2333)。 喜多的元气并不是什么没心没肺的“无厘头”,起初与乐队成员的每一个互动都或多或少有所考量:例如从赞扬对方的闪光点开始社交,对周围环境做到准确的察言观色,以及打工时如何善用自己的“阳角”面具等等。当我们开始熟悉喜多的交流方式时,就不难发现她其实是一个优缺点鲜明的“好孩子:行动力极强但有时也达到了“冲动”的级别,但是做出后悔的事后她会毫不犹豫地道歉反省,并让对方看到改变的诚意...
所以当传统意义上的社交乖乖女加入摇滚乐队后,喜多最直观的蜕变就体现在不再盲目与主流看齐与同化,而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摇滚之路。而正是这位不惧挑战的主唱,也为纽带乐队脱胎换骨般的进化铺平了道路。她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出击,用当仁不让的气势来带动整个乐队的领跑者。曾经苦苦哀求来教自己的音乐菜鸟,如今成为了自己台上绝对可靠的后盾,对于波奇来说,喜多的蜕变自然让她欣慰不已, 所以在动画最终话的LIVE曲【若能化作星座】,她让喜多唱出了这种感动:“若是能与你相连,一起去化作星座/抬起头来,指向天空/请不要解开你我紧紧相连的线/不论我多么闪耀”...
摇滚注定不是孤芳自赏的独角戏,而是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以及一路陪伴的粉丝们共同创造的奇迹。她们歌唱着孤独,但目的并不是传递负面情绪,而是用尚嫌稚嫩的技术与唱功,向观众毫无保留地倾述她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如何在之后的漫长人生路中,如何用坦然而又释怀的心态去拥抱孤独...
仰望星空,拥抱孤独,走向明天:为什么看似戛然而止的动画版的结局其实恰到好处?
对于满怀期望的动画观众来说,其实不难理解大家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结局。此时的我们不再是“纽带乐队”的旁观者与理解者,而是一同与孤独“作战”的战友,是梦想中那个理想自我的投影,因此出于动情还是自我鼓励,大家都迫切希望“纽带乐队”能一鸣惊人,尽管内心明白好事多磨的道理,亦知道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
在动画版最后,波奇并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虹夏也知道不论是纽带乐队”“繁星”与自己心目中的高度都还相差甚远;喜多虽然进步斐然,但是要想独当一面的乐队主心骨仍显不足;凉虽然看似满足现状,但背后仍尝试用各种方式来精进自己的技术。虽然称不上原地踏步,但是这种结局对于一些小伙伴来说可能有些过于保守与平淡了...
无论个人感观如何,最终话的最后一幕是制作组有意而为之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知道孤独摇滚中“纽带乐队”的创作原型是大名鼎鼎的ASIAN KONG-FU GENERATION。所以动画版选择了翻唱波奇原型,即AKG成员后藤正文所作的名曲“翻转岩石(ROCK 'N ROLL, 这里也指摇滚),晨光洒落你身”。动画版的第一话标题是【翻转孤独】,而最终话标题则直接致敬,取名为【晨光洒落你身】,首尾呼应,恰好是最终话翻唱曲的标题。制作组的良苦用心甚至惊动了后藤正文本人“我们出生伊始便一无所有,却因害怕与失去而变得胆小。即便如此,还是要下定唱出在这世界“赤裸”翻滚的决心。【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很开心你们能如此爱惜这首歌”...
“究竟失去了什么?/ 就连那个也无从知晓/ 辗转东西,翻来覆去/ 明明我本就一无所有, 内心却隐隐作痛/ 我们想必在这今后也会被这思绪而缠绕/ 继续辗转东西,翻来覆去/ 就如滚动与这一冻结世界一般,奔向前方”——歌词摘自【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
每当好作品完结时,大家往往都带着不舍与惆怅,高呼“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空虚的人了”。
但是我相信“孤独摇滚”的最后所迸发的情感,因该还有对现状的释然以及对明日的希望...
作为一部将社恐人士设定为主角的作品,它从未将孤独视为必须要划清界限的洪水猛兽,而是提醒我们在一心低头追梦时不仿偶尔仰望一下星空。提醒出生伊始便开始体会孑然一身般孤独的我们与孤独和解。这并不是什么与现实妥协,而是只有拥抱孤独,我们才能真正走出那个如影随形的怪圈
"又要上班了呢。。。” 看似习以为常的抱怨,却明示着波奇与他人世界的联系正悄然发生改变。因为最终话的LIVE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波奇与“纽带乐队”将继续使用被无数合练所磨损的指甲,来拼命弹奏平均半径300MM 的琴身,在忧郁的蓝色星球的中心为“孤独”尽情高歌...
在长达十二集的铺垫后,这就是制作组真心想要铺垫的终幕,不是风光无限的LIVE,不是乐队女孩们说说笑笑地的日常,而是波奇像第一集那样按部就班地整理乐器,只是这次她不再卷缩在壁橱隔间内,而是推开家门去“繁星”LIVE HOUSE打工...
一路上,下北泽的街坊,校园的走廊以及公园的跑场都洒落着晨光;波奇哼着她翻唱的歌曲,嘴角含带着对未来的希望,而她脚步所踏上的每一个地方,也将伴随她迎来朝阳——
——那是能让孤独无所遁形的光芒
(全文完)
[责任编辑:linlin]
全力“唱谱”【孤独摇滚】:用磨平边缘的指甲来拥抱半径300mm的
《赤裸羔羊》三十周年 | 《银河护卫队》导演称“这部戏深深震
中国人口负增长了,该怎么办?-世界微速讯
分手还想白嫖半年?与网易顺延谈判失败,国服暴雪确定“停服”
国剧版《三体》,稳了-全球热讯
《最后生还者》剧集第一集观后感——远超预期-热点在线
又当又立,暴雪让人作呕
《玉子爱情故事》超详细万字逐帧解析(中)——饼藏青涩的告白
《玉子爱情故事》超详细万字逐帧解析(下)——传达爱意的纸杯电
《鬼武者》系列发展史:出道即巅峰,一闪系统成为动作游戏标杆-
《江湖十一》评测:全方位江湖模拟器,但少了点质感-环球微动态
战狠昊京,怎就成了全球最火的替身演员?-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