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世界快消息!都说刘青云演技好,点解我却看不见?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8-19 20:53:08

文稿视频版戳:

【刘青云】都说刘青云演技好,点解我却看不见?

《神探大战》上映有一阵子了,票房也破了6亿。这个成绩嘛,说实话,很一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的确,当我们脱离本片通过高强度快节奏输出营造出的癫狂氛围后,不得不承认,本片观赏性尚可,但道理塞得太满,回味不足。

唯一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恐怕还得是刘青云的表演。

刘青云这次演得很过瘾。跳楼、跳河、撞车这些身体上的付出自不用说,太过强调肉体上的努力对这类演员来说是一种羞辱。

在当下的环境里能演到李俊这样的角色,是刘青云的命运,也是他的幸运。

一个游荡在体制外的疯子,此类人物在当今国产电影的生态下濒临灭绝,刘青云贡献的演出堪称“活化石”。

其实这几年刘青云出现在大银幕的次数之多,大概仅次于古天乐。古天乐在烂片里一步步沦为“慈善机器”已是事实,而刘青云的疲态也在工业流水线生产的犯罪类型港片里不断被暴露、夸大、强化。

他上一次拿金像影帝还是2015年的《窃听风云3》。

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刘青云脸上那两道被岁月砍得越来越深的法令纹。

直到昔日伯乐韦家辉重出江湖,两人再度联手,重走都市寓言的老路。对世俗的秩序一番搅动后,观众纷纷被韦家辉不讲逻辑的逻辑震慑,为刘青云的“疯”拍手叫好。

于是,坊间铺天盖地刮来满屏关于刘青云如何会演“疯子”的解析,其佐证来来回回离不开四个字——人格分裂。

得人格分裂者得影帝,电影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人们大谈李俊在天桥底、在车流中、在空旷的街道上无缝衔接多重人格的精神互搏;也有人赞他在不同场景的不同情绪控场精准,比如在审讯室训斥不存在的女儿时的痛心疾首与一边推理一边跳河救人时的迷狂状态完全判若两人;还有人被结尾那字字泣血的质问——“人人都能变怪物,为什么我不能”——其展现的爆发力所折服。

但赞来赞去,又仿佛打不到七寸——

这样的表演虽然好,却没好到不可替代。

上述情境,换其他老友来演未必不行。

论精神分裂,吴镇宇当仁不让;论亲情戏码,各位家辉、德华、达华和tony也都信手拈来;论爆发力,杜琪峰亲口认证过,有时黄秋生爆发力更强,能演的比刘青云更好。

在香港,能演疯子的绝对不止刘青云。

但是能让韦家辉钦定的神经病却只有刘青云一人。

韦家辉可是写出丁蟹这种人鬼难分的顶级神经病的人,最后只认准刘青云这一个疯子。点解?

01

显然,“疯”已经不能作为理由了。

我们通常认为,“疯”代表了“神志不清”“思想行为极端偏执”“思维逻辑毫无来由、令人无法理解”。

这些印象堆叠在一起,很容易被演员演成“假装不懂世俗逻辑”。

比如,在该哭的时候笑,在该冷静的时候暴躁,照着正常人的反应反着来演,同时为了强化疯子“不正常”的一面,往往选择更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样演未必不对,但刻意反其道而行,处处挑战观众的惯性思维,毫无疑问会加重表演痕迹,而且很容易暴露演员对角色的肤浅理解。比如林峰在结尾的表现,就把自己的角色演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二极管,而他本来的设定,是智商可以与李俊比肩的天才罪犯。

当然,韦家辉这次塑造人物显然很偏心,本就不多的文戏几乎都分给了刘青云,导致林峰的角色没有任何背景支撑,而林峰也没有帮人物补全背景的能力,于是一场表演灾难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演员把“疯子”演成了“傻子”。

周润发和梁朝伟这样顶级的演员也有过类似表演。在尔冬升的处女作《癫佬正传》里,两人分别饰演个性不同的精神病患者。梁朝伟演的精神病患者更像是智力只有几岁小孩的智障人士(不过可能设定也是如此)。

‍而周润发的演绎则带着舞台表演般的夸张。

韦家辉创造的“疯子”完全不属于这一范畴。他笔下的疯子更像是尼采的“超人”在中华文化里的变种,他们通常具有极其坚硬的意志力,面对常人感到恐惧畏怯的情境,他们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冲劲,精神上的痛觉神经也随之钝化,完全不知恐惧为何物。

不过,当他们往前冲的时候,“正常人”早就被他们的“反常”吓破了胆。

“疯”就此而来。

讲到这里,韦家辉为什么对刘青云青睐有加也有了来由。

《神探大战》里,刘青云演得最接近疯狂的段落在哪里?

不是一边骑车一边精分,也不是在审讯室训斥女儿,更不是与林峰的最终对决。

是怀孕的阿sa为保护他从楼上摔下来,他第一时间跑过来,作为正面主角,观众都以为他要上前关心女主,只见他把耳朵凑到阿sa肚皮上,接着大喊:

宝宝说他没事!很猛啊!还叫我加油啊神探!

然后一溜烟跑走了。

这一反应实在出人意料,很多观众也在这里笑场了。

但这句台词绝对算是神来之笔,刘青云用他独有的喜剧天赋彻底化解了这场戏在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

一个孕妇从高处摔下竟然一点事也没有。

当刘青云用招牌式的夸张表情喊出“叫我加油啊神探”的时候,观众竟然能够忽略这个场景本身的危急程度,反而被李俊不按常理出牌的打鸡血逗笑,足见刘青云强大的控场能力。

很快,观众便能反应过来这是个大bug,但这句突如其来又不合情理的台词却巩固了李俊精神病的形象,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担心赵家的狗多看了他两眼那样。

实际上,在这个小情境中,李俊既没有用正常的方式向阿sa表达关心,也没有对她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主角的道德感并未被阿sa的受伤刺痛,反而一心沉浸在破案的快感中。

但这种钝感却没有引起观众的不适。这恰恰是刘青云这个演员独有的魅力,也是其他香港男演员身上没有的特质。

再来回顾一个小情境。

李俊在船舱给阿sa接生,女儿在一旁帮忙。危急关头,多年未见的女儿突然向李俊袒露真情,而刘青云并未停下手上的动作,他依旧匆忙地捋着孕妇的肚子,头却转向了别处,眼神刻意避开了女儿,嘴里断断续续吐出几个“好”。

刘青云此刻的处理依旧是“钝”的。只不过,相比上一个情境中不按常理出牌的真疯,这次李俊显然是在刻意逃避。

女儿对自己的仇视始终是李俊心中最锋利的一根刺。但当这根刺即将被拔除之际,刘青云却让角色绕开了拔出刺后留下的血淋淋的窟窿,这一情绪延宕至女儿死亡才集中爆发。

一场本该极尽煽情的戏码被韦家辉高高举起,然后刘青云过来托住,轻轻放下。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点一首《不得不爱》,替韦家辉送给刘青云。

02

大部分人会把刘青云的特质归结为“憨”或者“稳”,但是“憨”更偏向褒义,并不能概括刘青云的演技,“稳”则是很多全能型选手,比如梁家辉、梁朝伟、任达华等人的共同特点。

因此,用“”来形容或许更为合适。

大多数极有观众缘的优秀演员都是“钝”的反义词,他们更倾向于敏感、敏锐,身上长了超出常人几百倍的情绪雷达,再细微的情绪都能被他们捕捉到,然后有的放矢地正面呈现给观众。

刘青云不同。

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大概演过几十甚至上百个警察,演过黑道大哥、小混混,也演过艺术家、中产白领,还演过各色各样在平凡岗位上混口饭吃的底层小人物。无论这些角色差异有多大,刘青云似乎都更倾向于隐而不发。他很少给镜头过于明确的爆发点,在一些重要的情绪点上还时常避免将脸部表情的过程完全暴露给观众。

同样是长相憨厚、在镜头前其貌不扬的演员,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黄渤给人的感觉。在一些冲突强烈的情境中,黄渤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哭戏。

他脸上那些猛烈的抽动,以及试图控制悲伤造成的更剧烈的五官震颤,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情绪渲染,狠狠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而刘青云在处理这种情况时,那种对情绪的钝化处理就会格外明显。比如在1999年林岭东导演的《目露凶光》中,刘青云饰演了一个在金融风暴下被失业和债务双重打击压垮、最终杀人越货的中产程序员。而他犯罪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带着相恋十年的爱人逃离这个疯狂的社会。

但是女朋友并未如愿离开,反而在发现他谋杀后报警。

刘青云刚刚经历了一场血腥杀戮,杀完人后冷静地梳头、洗漱、换衫,回到家中,准备接走女友。

不料女友已经吓得魂飞魄散,惊呼自己已经不认识面前的爱人。

而刘青云的反应是微微抿嘴,皱眉。‍

‍在五官拧到一起的瞬间弯下腰,脸避开了镜头。停顿数秒后才发出一声怒吼。‍

‍接着林岭东从近景切成了全景镜头。

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刘青云的上半身作蜷缩状,双膝并拢,两腿微叉,双手紧紧夹在两腿中间,呈现出因痛苦紧缩的状态。

但当他再抬起头,痛苦从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怜惜和哀求。

并且向女友摆手,试图安抚她的情绪。‍

其实看到两人对峙之前,所有观众都预判刘青云在得知女友“背叛”自己后一定会迎来情绪爆发。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场爆发来的极其迅速,观众甚至来不及看他脸上的狰狞和愤怒,这场戏就被刘青云带到下一个情绪点中去了。

林岭东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全景镜头帮刘青云用身体完成了这场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个弯腰躲开了镜头,躲开了女友的脸,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他不愿面对的所有现实,杀人、抢劫、无望的前途和爱情,都在女友的尖叫中被重新提起,于是他绝望地弯下腰。而更可悲的是,人生已经失控到无路可走,却在这一刻下意识控制自己,不愿让怒火灼伤女友。

1999年,刘青云35岁,已经可以非常纯熟地践行“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这种演法其实非常叛逆,因为这么做意味着放弃讨好观众。

普通观众对一个演员演技的评判,最为广泛的两个标准就是眼神和爆发力。

比如同样都是梁朝伟的表演,比起在王家卫电影里内蕴丰富的肢体语言,《无间道》里目睹黄sir坠楼的复杂眼神显然更容易被人记住,也更易于传播,就是因为这个情境里的表演兼具眼神戏和瞬间的爆发力。

再比如吴镇宇在《枪火》里有一段用眼神逼走路人司机的表演,同样令人记忆深刻。吴镇宇和阿尔·帕西诺一样,拥有一双大而空的眼睛,深不可测,时而寒意逼人,时而如小动物般无辜。这样的眼睛也从来不缺爆发力。

但刘青云就惨了。

他长了一双好像永远睡不醒的眼睛,既不能像两位Tony那样聚光,又不能像吴镇宇那样因为空反而能装得下更多猜测。

这双眼睛做不到像梁朝伟那样时刻放电,但它们很幸运,拥有一个非常善于动用全身所有器官和肢体演戏的主人。

刘青云把那些本可以集中在眼睛和脸部的戏均匀地分配给了全身上下,任由他们在体内四处流淌。

同样是狠毒的黑道分子,吴镇宇试过压低嗓音满脸狰狞地敲人脑袋,也试过完全用眼睛杀人,梁家辉则用一句“谁赞成谁反对”奠定了江湖地位。

但刘青云出演过的最狠毒的人物是什么样?

是电影《暗花》里那个手段极其阴毒,一步步设套让被害者自投罗网的杀手耀东。

但是耀东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行侠,只得一个单手扛包的身影以及阴郁的眼神。耀东狠毒的手段几乎完全靠编剧事先布好的局来体现,留给刘青云飙戏的空间并不多。

因此很多人看完《暗花》可能会被影片在剧情上的精巧构思折服,却不会注意刘青云的演技如何。

但是在《神探》之前,杜琪峰却认为刘青云最好的演出之一就是《暗花》(另外两部是《真心英雄》和《无味神探》)。

且看他被人追击的桥段。

一群人尾随他到电梯口,他主动挡住电梯门。

对面的人叫嚣着你混那边的。

此时他左手插袋(握住手枪),右手靠在门边,身体微倾,翻来覆去只说一句“你进来我告诉你”。

这样的“邀请”。刘青云重复了三次,每次都有微妙的变化。第二次:

第三次,往前迈一步:

肢体动作轻轻松松,压迫感却万丈起高楼。

果然,众人吓退。他给了一个轻蔑的笑。

而后他遭遇警察持枪威胁,直接用头撞破挡风玻璃。

接着面无表情,双手作投降状,是挑衅也是试探。

然后又重复了三次“开枪”。

第一次笃定。

第二次有恃无恐。

第三次反客为主。

就这样,耀东成功解救自己,再次消失在黑夜中。

你会发现,刘青云演“狠”,不是拿一把尖锐的刺刀直接插进观众的心脏,而是专挑钝了的刀锋,乍一看以为没有杀伤力,实则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地把皮肤磨破。

到最后,肉都被剐下来了,你才感觉到剧痛。

因此,相比其他人,他缺少那种一锤定音的“演技炸裂”的瞬间。这导致他不够凌厉,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刘青云明明有演技,但就是找不到在哪里”的印象。

但仔细观察,又发现那股力量始终被他攥在掌心,他的手指正在十分缓慢均速地松动。

而刘青云独有的反复描摹、均速释放的耐力,偏偏就是杜琪峰和韦家辉(尤其是前者)最需要的东西。

03

虽然刘青云两次夺得金像影帝都不是靠银河印象,但杜琪峰镜头里的刘青云永远是最好的。关于这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

杜琪峰在夸完黄秋生爆发力强之后话锋一转,即便如此,他还是最喜欢刘青云。

刘青云能给他别的演员给不了的东西。

从现场工作来看,刘青云懂得让戏,懂得收敛自我,不似黄秋生那般全然不顾他人,这无疑减轻了导演统筹全局的负担。

从最终效果来看,刘青云一贯的波澜不惊和见微知著让他的表演看上去像是在不断“重复”中积攒情绪。而不断“重复”,很容易造成一种特殊的感觉——

荒诞

网友总结为“奇特萌”荒诞,恰恰是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创作核心之一。

杜琪峰曾自谦,他只管技术,观众在杜韦二人的电影里感受到的主题,无论是宿命、宗教还是其他,都是韦家辉的功劳。

“只管技术”的杜琪峰喜欢做一件事,就是重复。他会让某个小场景里的人反复说一句话,会让某部电影重复同一场景,也会让不同电影重复同一场景和主题。

重复,正是荒诞感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重复是喜剧的重要手段。一旦这种重复被赋予了叙事功能而不仅仅作为笑料出现,就会让被重复的事件本身丧失意义。

比如在《神探》里,刘青云为了寻找灵感,模仿罪犯点餐吃饭。他在同一场景的点餐次数至少出现了四次,如果没有站在上帝视角,这就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场景——没有人知道这个怪异的举动是出自什么目的。‍

‍如今回头再看,《神探》绝对是杜琪峰、韦家辉、刘青云这对铁三角的巅峰之作,影像、故事和表演三者浑然天成。

但你又很难说清楚刘青云到底演得怎么样。

这一次,韦杜二人几乎省去了所有能将主角性格外化的戏,大篇幅采用旁观视角,摒弃了任何一点煽情的可能性。

他们制造出另一种奇观,就是让很多人来演同一个人。

观众很容易就把重点放在这种心理奇观上。

这时刘青云给出的方法是什么呢?

无动于衷。

反复地“无动于衷”。

整部电影里,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前妻打破了陈桂斌的幻想致其情绪波动过一次以外,其他时候,刘青云的表情几乎很难看出大幅度变化。

但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见鬼”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充斥着黑暗和鬼魂,可是哪怕是亲手切下自己的耳朵,他的脸都无动于衷。

刘青云与生俱来的钝感,那双好像睡不醒的眼睛,笨拙的走路姿态和高大魁梧、裤长总是不够的身形帮了他大忙。‍

‍但是如果你以为也就不过如此,就太看不起刘青云了。这个人物的复杂被刘青云一再收敛,收到最后已经轻如尘埃了。

比如,当他第一次跟小警察坦白自己能看见别人心里的鬼时,轻轻笑了一下,拍了拍小警察的肩膀。

这笑里透着深深的无奈。陈桂斌知道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精神病,小警察的反应他不仅不吃惊,还要拍拍他表示宽慰。这也是他在全片唯一一次抽离出自己的幻想,表露出符合世俗逻辑的情感,换句话说,像个正常人。

但这个镜头可能三秒钟都不到,转瞬即逝。

再比如,他为了激怒罪犯的真实人格而向对方腿上撒尿前,嘴角缓慢‍地抽动了一下。‍

‍这个姑且称之为笑的表情给人的观感很奇特。

陈桂斌客观上是在帮助小警察查案,而主观上,他似乎并未受道德驱动去破案,和《神探大战》里的“神探”相似,他的动机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刺探真相时的快感,与道德无关。

《神探大战》做了商业化处理,因此还是能感受到主角强烈的道德挣扎。但是在《神探》里,主角身上的正义感极为稀薄,明明是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角色,传递出的却并非悲情,而是虚无。

而这个鬼气森森的脸部抽动,像极了猎人开枪前一闪而过的邪恶,微妙之处就在于它动摇了你对主角的认同感。第一次看的观众不看到最后,根本无法断定此人究竟是人是“鬼”。

影迷津津乐道的最后一幕,刘青云用难以名状的冷静乃至冷漠说出那句“我也是人,点解要有分别”。

观众廉价的认同感顿时灰飞烟灭。他做了符合世俗道德的事情,而你却无法彻底共情这个主角。

这种不动声色带来了强烈的“间离”效果。

在《神探》里,刘青云做的是让这个角色尽可能远离观众,甚至和观众玩起了捉迷藏。他像一个心思缜密的犯罪者,把犯罪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故意留下一根头发,等着警察进入自己设下的迷宫。

通常情况下,演员总是渴望自己的角色能够让观众强烈共情,因为能够让人共情的角色通常也更讨喜,更能被观众理解和消化,从而传递出“这人演技很棒”的印象(刘青云也不乏这样的表演)。

只有极度自信且自视甚高的演员才有勇气放弃为自己的角色辩护,并且有亲自下场把水搅浑的能力。

这下大概知道为什么刘青云是韦杜二人的心头肉,让杜琪峰说出“有段时间我甚至觉得只有他能演我的戏”了吧。

韦杜二人从来不想要世人廉价的同情。

如果有的选,他们只会逼着观众直视这世界的荒谬,万事万物的不可理喻。

刘青云和他们一样,心狠着呐。

所以啊,千万不要被刘青云憨直的外表骗了。

还在训练班上学的时候,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叛逆青年,上课的时候总有无数演法从脑子里冒出来。

刚演戏没多久就能把小学妹朱茵迷得五迷三道,连上前要签名都不敢(众所周知,朱茵就爱叛逆才子)。

更不要相信主流媒体为他打造的“平民叙事”。

什么敬业、努力、亲民,默默耕耘多年终成大器……那是刘德华的剧本,不是刘青云的。

没房没车没事业更没学历就敢跟硕士留学回来的女神告白并且得到首肯的刘青云(不了解前情提要的人自行百度刘青云郭蔼明两公婆著名的定情故事吧)。没有找到下家就决定离开TVB并说出“候鸟到了秋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飞”把吴镇宇吓一跳的刘青云。

命中注定是个狠人。

“大邪若正”。天底下没有比韦家辉更懂他的导演了。

文稿视频版戳:

【刘青云】都说刘青云演技好,点解我却看不见?

-END-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优秀演员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